1.“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悔焉。”《论语》中这句话体现的教育思想是( )。
A.启发诱导。
B.因材施教。
C有教无类。
D.诲人不倦。
【答案】C。
解析:只要是主动给我十条干肉作为见面礼物的,我从没有不给予教诲的。体现有教无类。
2.小学教育要抓住儿童发展的“关健期”,这是由于个体身心发展具有( )。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不均衡性。
D.个别差异性。
【答案】C。
解析:抓关键期。
3.199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宗迪恩会议上提出:“每一个人——无论他是儿童、青年还是成人——都应能获益于旨在满足其基本学习需要的受教育机会。”这是提倡教育应具有( )。
A.全面性。
B.全民性。
C.基础性。
D.义务性。
【答案】B。
解析:每一个人都有受教育机会。
4.2016年颁布的《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明确提出,青少年法治教育的核心是( )。
A.公民教育。
B.宪法教育。
C.纪律教育。
D.核心价值观教育。
【答案】B。
解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以宪法教育为核心。
5.“做好老师”应该具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和仁爱之心的特质。这是由下列哪位党和国家领导人提出的( )。
A.邓小平。
B.江泽民。
C.胡锦涛。
D.习近平。
【答案】D。
解析:4有好老师。
6.在设计教育调查问卷时,应避免将权威论断、个人观点包含在问题之中。这体现的问卷设计原则是( )。
A.面向对象。
B.价值中立。
C.语句简洁。
D.避免社会认可效应。
【答案】B。
解析:保持中立;个人观点不属于社会认可;价值中立是指在设计问题时,应避免印证权威论断,也不应把个人的认识、观点和价值判断包含在问题之中,以避免对被调查者产生暗示作用,导致特定的有倾向的回答。社会认可效应是指被调查者按照社会规范、社会期望进行反应,而不是反映自己真实的观点、看法和态度。这种现象一般出现在回答有关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问题时出现,因此设计这类问题时,应少用是否式回答,可以用情境式问题或两难问题代替。
7.小学生疾跑后不能立刻站立不动或坐下,须继续慢跑一小会儿,主要原因是( )。
A.防止低血糖晕倒。
B.有利于氧债的偿还。
C.防止重力性休克。
D.有利于心功能恢复。
【答案】C。
解析:疾后不要立即站立不动疾跑后,尤其是较长时间的疾跑后,由于感到劳累,常常站立不动,或者坐下,甚至躺下休息,这是一种错误的做法。因为这样会引起重力性休克。
8.根据耶克斯多德森定律,若要求学生完成较容易的学习任务,教师的XX学习动机强度控制在( )。
A.较高水平。
B.较低水平。
C.中等水平。
D.任意水平。
【答案】A。
解析:任务难时降低学习动机;任务容易时提高学习动机。
9.小学生在背诵一篇较长课文时,往往中间部分比开头和末尾部分遗忘较多,这是因为其记忆受到了( )。
A.前摄抑制。
B.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
C.倒摄抑制。
D.倒摄抑制和干扰抑制。
答案】B。解析:中间部分容易遗忘是因为存在前对后的干扰和后对前的干扰,即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
10.划分机械学习与有意义学习的主要依据是( )。
A.学生是否主动学习。
B.学习目的是否为解决问题。
C.学生是否理解学习材料。
D.学习内容是否由学生发现。
【答案】C。
解析:理解材料即为意义学习,不理解即为机械学习。
11.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得到教师的关注、赏识与期望后,常常表现出更积极的学习行为。这种心理效应是( )。
A.蝴蝶效应。
B.鲶鱼效应。
C.马太效应。
D.罗森塔尔效应。
【答案】D。
解析:教师的关注即为期望效应。
12.在创造性思维训练中,教师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尽可能多地举出“杯子”的用途。这侧重培养的是( )。
A.思维的独创性。
B.思维的灵活性。
C.思维的流畅性。
D.思维的深刻性。
【答案】C。
解析:关键信息,“想出尽可能多的用途”。
13.校歌、校徽、校标等是学校课堂的一部分,这类课程属于( )。
A.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显性课程。
D.隐性课程。
【答案】D。
解析:隐性课程是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校歌、校徽、校标都是隐性课程。
14.将课程编制过程划分为确定目标、选择经验、组织经验、评价结果四个阶段,并被誉为“课程评价之父”的教育家是( )。
A.卢梭。
B.杜威。
C.泰勒。
D.布鲁纳。
【答案】C。
解析:课程评价之父-泰勒。
15.在学习《长城》一课时,通过阅读课文和观看长城的影像,学生感受到万里长城的雄伟和壮观,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之情油然而生。这一教学活动主要达成的教学目标是( )。
A.知识与技能。
B.认知与技能。
C.过程与方法。
D.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答案】D。
解析:关键词“民族自豪感”属于情感。
16.教学《圆的认识冰失课时,教师展示圆形纸片、硬币,让学每看开看、摸一摸,然后总结圆的特点。这一我学过程主要遵循的是( )。
A.直观性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循序渐进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答案】A。
解析:通过直观教具掌握知识。
17.学期末,李老师对小明作出的评语是:“这个学期你上课听讲比以往认真,积极回答课堂提问,能按时完成作业,学习成绩有很大进步。继续加油,我看好你哦!”这种评价属于( )。
A.绝对评价。
B.相对评价。
C.量化评价。
D.质性评价。
【答案】D。
解析:量性评价方法是根据数学教育目标,通过编制试题,量表等对学生进行测试,并按照一定的标准对测试结果加以量化分析的一种评价方法。测验就是一种量性评价方法。质性评价方法的基本取向在于对评价信息的收集,整理与评价结果的呈现都充分发挥教育主体自身的投入,并以非数字的形式呈现评价的内容与结果。观察,访谈,自我反思等都是重要的质性评分方法。
18.在某些偏远地区的小学,将不同年级的学生编在一个班里,教师在同一节课里以直接授课和完成作业等交替进行的方式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施教。这种教学组织形式属于( )。
A.个别教学。
B.课堂教学。
C.混合教学。
D.复式教学。
【答案】D。
解析:考查复式教学定义。
19.王老师在《两小儿辩日》教学开始时说道:“孔子是我国古代学识渊博的大教育家,有一次却被两个小孩子提出的问题难住了,为什么呢?学习了这篇文章后,你们就知道了。”这种导入方式属于( )。
A.设疑导入。
B.直接导入。
C.经验导入。
D.活动导入。
【答案】A。
解析:题于信息,“设计疑问”,调动学生兴趣。
20.教师布置的作业应让学生“跳一跳,够得着”,这体现的作业设计基本要求是( )。
A.形式多样。
B.难度适宜。
C.尊重差异。
D.注重创新。
【答案】B。
解析:“跳一跳,够得着”就是可接受性,即难度适宜。